守護心頭的山海——一名海警執法員“力所能及”為他人點亮一盞燈
中新網遼寧新聞8月5日電(徐德全)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高中生張偉(化名)的信里,他 是“照亮前路的明燈”;那曲市紅十字會在日喀則定日縣地 震后寄出的捐贈證書中,“000001”是他的編號;大連市長 海縣“養海”的漁民口中,他是“熱心腸的好小伙兒”。李 英南,大連海警局某工作站的一名執法員,多年堅持盡己所 能助人為樂,他說“看到了,心里過不去,就盡力做點”。 一 份份“力所能及”的微光,從遼西山鄉到黃海前哨,再到雪 域高原,溫暖著他所守護的“山海”疆界 。
三百元承諾:從“盡力而為”到“夢想花開”
2023 年那個夏天,剛剛成為預備黨員不久的李英南, 帶隊深入沈陽市法庫縣、鐵嶺市鐵嶺縣開展“三下鄉”社會 實踐,從此,那些懷抱夢想卻因貧寒步履維艱的高中生們深 深烙印于他心中。鐵嶺縣的張偉父母離異,母親帶著弟弟遠 走,父親病逝,留下他與年逾八旬的爺爺守著幾畝薄田。法 庫縣的王超(化名)父親重病,母親獨自扛起全家重擔。
家訪時,張偉的爺爺佝僂著幾乎折疊的身軀,背負著巨 大的柴捆,在陡坡上一步一挪的身影壓得李英南呼吸困難,張偉偷偷告訴他:不忍心看著爺爺操勞,他想退學去打工。 “那個背影,那句話,讓我心里跟著堵得慌。能力有限,但 總要盡力做點什么。”
彼時靠著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生活的李英南聯系上當地 政府部門,做出了一個質樸而堅定的決定:每月擠出 300 元 生活費,資助這位“弟弟”。同年 10 月份,李英南以同樣的 方式資助王超。每月如期而至的 300 元,是沉甸甸的承諾, 希望能托住兩個少年搖搖欲墜的求學夢。
2025 年 6 月,即將高中畢業的張偉,用一封情真意切 的手寫信,訴說著這“300 元”的分量:“尊敬的李英南哥 哥......這份幫助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,它不僅減輕了我家庭 的經濟負擔,更為我點亮了前行的道路,讓我能夠更加專注 于學業,追逐自己的夢想......有了您的幫助,我得以減輕對 家庭的經濟壓力,能夠更加安心地學習......您就像那照亮前 行道路的一盞明燈......我會將您的關愛深藏于心,讓它成為 我人生旅途中永恒的溫暖...... 以后我也要向您學習,將把 這份愛心傳遞下去...... ”
李英南的“盡力而為”,實實在在減輕了兩個少年肩上 的重擔,讓他們得以安心求學,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善意的 種子。2024 年夏天,王超已順利考入東北大學,李英南將 繼續資助他完成學業。李英南的承諾,開出了希望之花。
李英南默默資助貧困生的善舉,不僅溫暖了受助學生的心,也感動了當地政府。2025 年 8 月 1 日,在建軍節這個 特殊的日子,鐵嶺縣雞冠山鄉人民政府的領導專程來到大連 海警局,將一面承載著深深謝意的錦旗送到了李英南手中。 錦旗上書:“警民魚水情似海,傾心助學映丹心”。
這面鮮艷的錦旗,是對一位普通海警執法員數年如一 日堅持“小善”的官方認可和崇高致敬。
涓流成河:從校園到海島的赤誠擔當
李英南的善心,遠不止于資助家鄉的學子。從高中到大 學,他持續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小額捐款,“積少成多,匯 流成河”是他樸素的信念。遼寧作為雷鋒故鄉,“沿著雷鋒 足跡建功軍營、弘揚雷鋒精神投身振興”的號召早已融入他 的血脈。
2025 年 1 月,西藏日喀則發生強震。遠在黃海前哨執 勤的李英南,看到新聞后心急如焚。大學剛畢業入警不久的 他立刻翻出了自己精打細算、一分一厘積攢下來的存款—— 整整一萬元。沒有絲毫猶豫,他通過官方渠道將這筆“沉甸 甸”的積蓄捐給了那曲紅十字會。
“錢不多,對于重建可能是杯水車薪,”李英南坦言,“但 這是我的一份心意。希望災區同胞知道,遠在千里之外,也 有人惦記著他們,盼著他們早日重建家園。”這質樸的話語, 道盡了一名普通執法員的家國情懷。
如今,李英南的身份是海警執法員,守護祖國海疆安寧,保障海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,是他日復一日的職責。艦艇 的轟鳴取代了校園的寧靜,雷達屏幕和海圖成了新的“課本”。
李英南用最平凡的方式,擦拭著內心的信仰,也照亮了 他人的前路。他的故事,是對每一個普通人的真誠邀約:懷 揣善念,付諸行動。你的“力所能及”,或許就是別人世界 里的那盞明燈,那份希望。當無數凡人的微光匯聚,便能驅 散世間的寒冷,照亮共同的前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