遼師大笙管樂表演人才培訓圓滿成功 30名學員成為“文化種子”散落各地
中新網遼寧新聞8月19日電 近日,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“笙管樂表演人才培訓”結項活動在遼寧師范大學落幕。
這場集座談會與結項音樂會于一體的文化盛事,不僅集中展現了30名學員的培訓成果,更是新時代笙管樂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深度實踐,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蓬勃生命力。
座談會:以智啟藝,共探傳統器樂的當代傳承之道
“笙管樂人才培訓點評座談會”,匯聚了非遺傳承者、藝術教育者與青年學員等多方力量。會議由項目負責人、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(主持工作)李芳屹主持,瓦房店市文化館一級演奏員金豐茂、宋喜平,丹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演奏員唐海峰父子,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戴云吉等業內專家,與來自全國的學員代表圍坐暢談。
座談中,專家們立足笙管樂的歷史根脈與時代使命,深度剖析了非遺保護與藝術創新的辯證關系,分享了傳統曲目的演繹心得,強調“技藝傳承不是簡單復刻,而是要讓古老旋律接上當代地氣”,讓技藝成為承載民族情感的紐帶。學員們則分享了跨地域學習的感悟,他們表示,四十天的培訓不僅帶來了技藝的精進,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“笙管樂是活態文化”。這場對話超越了單純的教學復盤,更引發了對傳統器樂人才培養體系的頂層思考——如何讓非遺傳承從“點對點”的技藝傳授,升級為“面到面”的文化浸潤,為笙管樂藝術構建可持續的人才梯隊。
音樂會:以樂傳情,奏響傳統與現代的和鳴交響
結項音樂會以一場跨越時空的“聲音對話”震撼全場。演出生動詮釋了笙管樂藝術的“守正創新”,既扎根傳統土壤,又綻放時代新芽。在傳統篇章中,《水龍吟》《拜花堂》《晉調》《家鄉情》等曲目,展現了不同地域、不同風格的傳統音樂特色。這些曲目不僅是技藝的呈現,更是對中華傳統禮樂文化的當代回望,讓千年文脈在樂聲中流淌。現代曲目《打虎上山》《梧影婆娑》《天鵝暢想曲》等,在傳統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,呈現出新的藝術表達,展現了傳統器樂的無限可能。整場音樂會秉持“傳統為體、創新為用”的理念,既守護了笙管樂的文化基因,又拓展了其藝術邊界,生動詮釋了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”的深刻內涵。
據悉,該項目于今年5月啟動,面向全國選拔30名優秀笙管樂演奏人才,6月正式開課,為期40天。期間邀請多位知名演奏家、教育家授課,課程涵蓋演奏技巧、音樂理論等多方面內容,通過集中授課、一對一指導、觀摩采風、實踐演出等方式,全面提升學員的專業素養與藝術水平。笙管樂作為承載民族情感的“聲音圖騰”,其傳承絕非小眾藝術的自循環,而是關乎文化自信的“大國要事”。
此次項目培養的30名學員,將成為散落各地的“文化種子”,帶著傳統的根脈與創新的思路,讓笙管樂走進校園、融入生活、連接中外,讓這一古老藝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、傳遞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。當結項的樂聲漸歇,笙管樂的傳承新篇才剛剛開篇。專家認為,“笙管樂表演人才培訓”項目以藝術為橋,讓千年文脈在當代煥發生機。那些回蕩在音樂廳的旋律,終將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生長,為民族復興奏響穿越時空的雄渾樂章。